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語本《莊子.天下》。 △「學富五車」
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用在「差異不大」的表述上。
近義:相去無幾
參考詞語:「小異大同」
「大同小異」的典源本於《莊子.天下》篇提到惠施的一段話。惠施是戰國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就是邏輯學家、他們的學說很計較邏輯的是非、這一點和莊子超脫逍遙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莊子常借惠子的見解來作反例。〈天下〉篇引用惠子這一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的:惠施知識雖然很廣博、讀過很多書、但也因此、所知道的道理駁雜、發表的見解也有所不妥。例如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異的觀念:「最大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大一」;最小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小一」。但是這二者是可以互換的。例如「無厚」、既然沒有厚度、應該很小、但我也可以說它像千里一樣地大。再例如天高地卑、我也可以說天如地卑;山高澤低、我也可以說山如澤低;日正當中、我也可以說日正西斜;物剛出生、我也可以說物剛死亡。可見萬物之間、如果從「異」的角度看、大部分同、卻存在有些不同、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小同異」;如果從「同」的角度看、萬物是全同全異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大同異」。我們既可以說南方距離無窮遠、卻也可以說南方近在眼前。假如我們今日來到越國、也可以說是昨天就到了。為什麼會如此?正是時空是連環的。於是我可以隨意地說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國之北、或在越國之南。如果能這樣去觀察萬物、自然可以知道萬物的大小同異無別、天和地也是一體無差別的。」在這段話中、原文的「大同而與小同異」、指的就是大部分同而小部分異、演變成「大同小異」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