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書經.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源) 02.三國魏.明帝〈諡山陽公為孝獻皇帝詔〉:「昔放勛殂落,四海如喪考妣,遏密八音。」 03.《景德傳燈錄.卷一八.福州玄沙師備禪師》:「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脫;若是根機遲鈍,直須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失食,如喪考妣相似。」 04.《隋唐演義》第五八回:「夏王治國,節用愛人,保護赤子,時沐恩澤。今彼一旦失國,我儕小民,如喪考妣,又安忍分散其儲蓄?」 05.《蕩寇志》第五四回:「當即遙向江南風雲莊供立雲太公神位,三牲五鼎,虔備香案,父女二人泣叩祭奠,真所謂如喪考妣。」
比喻悲痛至極。
參考詞語:「若喪考妣」
妣,音ㄅ|ˇ。稱已故的母親。不可寫作「比」。
《書經.舜典》記載了堯治理政事謹慎謙讓,通達事理;考察天時以制定百官職守,因此政治昭明,各邦國間和睦親切,人民也歡樂和諧。後來四方的諸侯長推薦舜的美德,經過堯一段時間的考察,舜都能把各種職務辦理得有條不紊,於是堯決定讓舜繼承帝位。就在舜攝政輔佐了堯二十八年時,堯逝世了,天下人民如同死去父母一樣的悲痛。有三年之久的時間,全國上下都斷絕了樂聲,瀰漫著哀淒的氣氛。「如喪考妣」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用來比喻悲痛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