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舌,舌頭打結。「張口結舌」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語本《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啞口無言」、「瞠目結舌」
01.《醒世姻緣傳》第八五回:「一連兩個本合投各衙門的揭帖,做的好多哩著,不緊不慢,辨得總督張口結舌回不上話來,沒奈何叫他辦了個軍罪。」 02.《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公子被他問的張口結舌,面紅過耳,坐在那裡只管發怔。」 03.《七俠五義》第三回:「急來外邊看時,山門已經倒鎖了。又看別處,竟無出路,急忙跑回。包公尚可自主,包興張口結舌說:『三爺,咱們快想出路才好。』」 04.《三俠五義》第二九回:「且說丫鬟奉命溫酒,剛然下樓,忽聽『哎喲』一聲,轉身就跑上樓來,只嚇得他張口結舌,驚慌失措。」
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
「張口結舌」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記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談: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認為公孫龍就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這樣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是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的玄妙之處,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就像邯鄲學步,非但沒有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公孫龍聽了魏牟的話後,「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意思是說嘴巴張開而合不攏,舌頭舉起卻放不下,也就是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典源又見《莊子.天運》。內容敘述孔子與老子討論「仁義」,孔子聽了老子博大的見解後,「口張而不能嗋」(嗋,音ㄒㄧㄝˊ,合、閉。)意思是說嘴巴張開閉不起來,不知如何回答。後來「張口結舌」這句成語就從莊子「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口張而不能嗋」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