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息事寧人

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
  1.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指平息紛爭,使彼此相安無事。
    [例]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只會讓問題日益惡化而已。

息事寧人

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
  1.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後多指調停紛爭,以使彼此相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灤陽續錄五》:「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彼此相激,伊於胡底乎?」

息事寧人

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語出《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後用「息事寧人」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用法

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用在「解紛求安」的表述上。

例句

  1. 息事寧人的做法,有時只會助長邪惡,於事反無補益
  2. 老一輩的長者總以忍讓為本,凡事大都採取息事寧人的作法。
  3. 老李為人最怕麻煩,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寧人的態度,與人無爭。
  4. 你就不要再追究這件事了,息事寧人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
  5. 他越希望息事寧人,對方就越不肯善罷甘休,彷彿吃定了他似的。
  6. 平日待人處事,最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7. 面對一些原則問題,必須有所堅持,不能用息事寧人的態度草草了事。

辨識

反義:煽風點火

參考詞語:「省事寧人、息事甯人

典故說明

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書證

  1.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源)
  2.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其時朝廷之上,無不以畫疆守盟,息事寧人為上策。而放翁獨以復讎雪恥,長篇短詠,寓其悲憤。」
  3. 《清史稿.卷一一.高宗本紀二》:「己卯,以用兵金川勞費,密諭傅恆息事寧人。」
  4. 《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或更遣使赴日本報聘,辨明開砲轟船原委,以釋疑怨,為息事寧人之計。」

在其他地方搜尋「息事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