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語出隋.李德林〈天命論〉。 △「肝膽相照」、「肝膽照人」、「披肝膽」
01.《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列傳》引隋.李德林〈天命論〉:「百辟庶尹,四方岳牧,稽圖讖之文,順億兆之請,披肝瀝膽,晝歌夜吟,方屈箕潁之高,式允幽明之願。」(源) 02.宋.司馬光〈應詔論體要〉:「雖訪問所不及,猶將披肝瀝膽,以效其區區之忠。」 03.《明史.卷二四五.黃尊素列傳》:「律例,非叛逆十惡無死法。今以披肝瀝膽之忠臣,竟殞於磨牙礪齒之凶豎。」 04.《三俠五義》第七八回:「玉堂又提請北俠到京,北俠慨然應允。丁大爺丁二爺又囑咐白玉堂照應北俠。大家暢談,彼此以義氣相關,真是披肝瀝膽,各明心志。」
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參考詞語:「剖肝瀝膽、披瀝肝膈、披瀝肝膽、披肝掛膽、披肝瀝血、披肝露膽、瀝肝呈膽、瀝膽墮肝、瀝膽披肝、瀝膽隳肝、瀝血披肝、隳肝瀝膽」
瀝,音ㄌ|ˋ。滴下。不可寫作「歷」。
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宣帝突然病死,登基的靜帝年方八歲,無法親政。當時朝廷之中,以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政治聲望最高。鄭譯和劉昉等大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擬一份假遺囑,稱宣帝讓楊堅代為攝政,輔佐靜帝。後來楊堅藉詔書的名義,接管了京師的軍隊,並鏟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因為隋文帝對人總是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所以才能完成帝業,統治天下,以此勸梁士彥等人打消謀反的念頭。後來「披肝瀝膽」被用來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