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養猴子時、早晨給三升橡樹果實、晚上給四升、但亦可改變為「朝四暮三」。本為養猴人詐騙猴子的故事。典出《莊子.齊物論》。原用以比喻只變名目、不改實質。後用「朝三暮四」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亦可用於比喻事物變化無定。 △「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秦暮楚」
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貶義。
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參考詞語:「暮四朝三、朝四暮三」
「朝秦暮楚」及「朝三暮四」都是用來比喻人反覆無常、意志不堅。 「朝秦暮楚」側重於強調依附對象的反覆變更;「朝三暮四」則側重於強調心意和行為的變化不定。
朝秦暮楚 朝三暮四 |
○ ☓ 我們這些小廠商、夾在兩個大廠中間、為求生存、別怪我們∼。 |
☓ ○ 你一會兒要學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的態度嗎? |
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