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例]歸國、歸家
還給。[例]歸還、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趨向或集中於一處。[例]眾望所歸、殊途同歸、萬眾歸心
由、屬於。[例]這事歸他管,不歸我管,請您找他辦理。
聚、合併。[例]歸併、歸類
女子出嫁稱為「歸」。[例]于歸
置於兩個相同的詞中間,表示語義的歸類。[例]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姓。
贈送。通「饋」。[例]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國語辭典簡編本》版本編號:2014_20240821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
動
女子出嫁稱為「歸」。《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宋.辛棄疾〈鵲橋仙.松岡避暑〉詞:「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返回。如:「歸國」、「歸家」。
還給。如:「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依附、趨向。如:「眾望所歸」、「殊途同歸」。《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屬於、由。如:「這事不歸我管。」
聚、合併。如:「歸併」、「總歸一句話」、「把這類書歸在一起。」
置於兩個相同詞的中間,表示語義的歸類。如:「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名
姓。如明代有歸有光。
贈送。通「饋」。《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形
羞慚。通「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版本編號:2015_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