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採珠人遺漏在大海的珍珠。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被人忽視的珍貴事物。#語出《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
01.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青蠅點玉原非病,滄海遺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暫勞蹤跡寄天涯。」 02.《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源) 03.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但有個抱藝懷才,那曾見滄海遺珠。」
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近義:懷才不遇
參考詞語:「珠沉滄海、珠遺滄海、遺珠滄海」
狄仁傑(西元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據《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載,狄仁傑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朝為官,家學淵源深厚,使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教育,潛心研究學問。在他小時候,有次門人被人殺害,官吏便到狄家來盤問案情,所有人都爭著向官吏辯護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傑繼續專心讀書,沒有受到影響。後來狄仁傑以明經舉第,出任為汴州參軍。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誣陷,由黜陟使閻立本審訊。在審訊時,狄仁傑據理直言,陳訴冤情,由於對答如流,讓閻立本十分驚訝,臨走時稱讚道:「孔子曾說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見你的表現,而國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說是遺漏在滄海裡的一顆明珠啊!」閻立本就薦舉他為并州法曹參軍。狄仁傑一生忠於唐室,勤於吏職,政績頗著,又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擁戴,終能上承貞觀,下繼開元,為唐朝開展另一個盛世。後來原文中的「滄海遺珠」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如果單就「遺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