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牽強附會

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1. 硬把不相干的事物湊合在一起,捏造理由。
    [例]把這兩件不相干的事扯在一塊,未免太牽強附會了!

牽強附會

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1. 硬把不相干的事物湊合在一起,勉強比附。《孽海花》第一一回:「後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牽強附會

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比喻生拉硬扯、勉強湊合。語本宋.鄭樵〈通志總序〉。 穿鑿附會

用法

生拉硬扯、勉強湊合。

用在「強合硬湊」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明明就是兩件事、你怎麼可以牽強附會地混為一談呢?
  2. 考據驗證都是必要的工作、為的就是避免牽強附會地推論
  3. 這樣的內容安排、過於牽強附會、讀者一定會覺得不合邏輯的。
  4. 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根本與事實有著很大的出入、很難令人接受。
  5. 你這個理由真的太牽強附會、連我們都說服不了、又如何使別人信服呢?
  6. 稗官野史常雜入不少與史實不符的人物與事件、牽強附會而成、不可完全當真。

辨識

近義: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穿鑿附會郢書燕說

反義:言之有理言之鑿鑿實事求是

參考詞語:「牽合附會、傅會牽合、牽湊附會

典故說明

「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通志》是宋代鄭樵所寫的一部講典章制度的政書、他在該書的序裡提到:自然現象變化多端、人間的福禍也都難以測知、人如何能將某些純屬於自然現象的變異、與人世福禍連繫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書證

  1. 宋.徐總幹《易傳燈.卷二.其血玄黃》:「易爻以血為象、皆以有所傷為義、非以坎卦為血也。……諸解者以坎為血卦、見諸爻以血為象者、牽強附會。以坎為說、吁亦誣矣!」
  2. 元.王充耕《讀書管見.卷下.三孤貳公弘化》:「傳謂呂氏說、謂陰陽之理、恆而不變者為道、天地之用、運而無跡者為化。牽強附會、但圖對偶親切耳、而不察實事。」
  3. 明.蔣冕〈太學生丘君行狀〉:「至於今日、其弊滋甚。忽於本而致詳於末、舍其大而徒牽強附會、支離決裂、幸其一之偶中、而遂悉神其說焉、不亦大惑乎?」
  4. 明.甄偉〈西漢通俗演義序〉:「不過因閒居無聊、偶閱《西漢卷》、見其間多牽強附會、支離鄙俚、未足以發明楚漢故事、遂因略以致詳、考史以廣義。」
  5. 《孽海花》第一一回:「後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在其他地方搜尋「牽強附會」

有提到「牽強附會」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