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對比、比較。絀,不足、短缺。「相形見絀」比喻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語或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
01.《歧路燈》第一四回:「又見婁樸,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難說心中不鼓動麼?」 02.《清史稿.卷一一○.選舉五》:「乾、嘉以後,納貲之例大開,洎咸、同而冗濫始甚。捐納外復有勞績一途,捐納有遇缺儘先花樣,勞績有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花樣,而正途轉相形見絀。」 03.清.王韜《淞濱瑣話.卷一○.徐太史》:「嗣楊兄弟先後成婚,女亦于歸,貴戚高姻,往來豪富,相形見絀。」 04.《續孽海花》第三五回:「他心裡就以你為不安分,不可用,漸漸的疏遠你。實在的緣故,恐怕你的才大,相形見絀罷了!」
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
「相形見絀」指相互比較之下,有所不足。在清代小說中見有「相形見拙」一語,或為其原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清末小說,內容多描寫官場中種種醜怪現象,呈現社會異象。典源中所摘取的一段,描寫的便是官場中趨炎附勢的醜態。清朝官員可從正式服裝上看出官位的等級,甚至所受的俸祿,而官服中朝冠上的頂珠,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識別標誌。官位等級不同,頂珠的顏色和質地就會有所不同,如文武一品官便一律佩有紅寶石的頂珠,其他等級的官員不得越級使用。各大小官員之間的來往,不論品行與官德,論的只是帽子上的那顆頂珠,人因之而貴,亦因之而賤。所以小小的官員蔡伯芬,總是為他頂上那顆不甚高等的頂珠而時感不安,與人相比時老是覺得自己較為拙劣,故有「相形見拙」之語。後來「拙」多作「絀」,「絀」亦指不足、短缺。「相形見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或作為自謙之詞。出現「相形見絀」的書證如《歧路燈》第一四回:「原來譚紹聞,自從乃翁上京以及捐館,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又見婁樸,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難說心中不鼓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