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後用「知難而退」泛指行事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則行退兵。&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用在「殘弱怯戰」的表述上。&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知難而退」原是古代兵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作戰時應隨機應變、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及《左傳.宣公十二年》中都引錄了這個術語。春秋時代、晉、楚為最兩個最大的國家、彼此都無不想擊敗對方以爭奪霸權、常藉其他小國之名向對方開戰。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楚成王出兵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文公於是準備向楚國開戰。楚成王得知這個消息、便立刻命令軍隊撤離、他說:「千萬不要和晉國軍隊交戰!晉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盡各種艱難險阻、也詳知民情。而今上天賜予天命、我們怎麼能以人力違逆天意呢?《軍志》裡說:『如果對方是適當的人選、就應該退兵。』又說:『知道形勢不利就應先行退卻。』又說:『不要與有德者為敵。』這三者都針對晉國來說的啊!」楚成王話中的「知難而退」、即是引自兵書《軍志》。另外、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內容則是表述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