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語本《莊子.應帝王》。後用「虛與委蛇」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01.清.譚嗣同《譚嗣同全集.書簡.致汪康年其二○》:「復錢信虛與委蛇,極得體。大抵貴人好以權勢迫人,而應之者惟以拖延二字,絕不與之觸迕,彼自無可如何,此官場之秘訣也。」 02.《清史稿.卷四三九.廖壽恆列傳》:「風聞法使至天津,稱越南既議款,因以分界撤兵事要約李鴻章。鴻章拒不允,擬即來都磋商譯署。論者謂當虛與委蛇。」
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近義:假意周旋、虛與周旋
反義:坦誠相見、開誠布公
在《莊子.應帝王》中有個故事,內容敘述鄭國有個神巫叫季咸,能算出人的生死與禍福,而且非常靈驗。列子見過他後,便回來告訴壺子說:「我本以為先生您的道術已經算是非常高深的了,沒想到還有更高深的!」壺子於是要列子請季咸來幫他看看面相。季咸接連來了三次,都能精確地說出壺子的命運,壺子對列子解釋說,那是因為他故意把某一面顯示給季咸看。季咸來第四次時,只看了壺子一眼就驚慌地逃走,壺子要列子去追他,但已經追不到了。壺子對列子說:「我剛才顯示給他看的,並不是最根本的大體,而是隨物變化,讓自己順應萬物幻化無窮,依從世事波流,所以他無法窺視我的本體,只能如此落荒而逃。」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了聖人至最高境界,其心應是虛空寂靜而可隨物變化,而非執著地凝滯於某一定相。後來「虛與委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後則多用來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