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秤錘。隨輕重而變,引申有權變的意思。「通權達變」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語本《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 △「達變通機」
01.《木蘭奇女傳》第二四回:「朱將軍,你好不通權達變。就降我番邦,受職不受祿。居客卿之位,終身不設一謀。居此心,以報唐主,不可謂不忠;居此心,以救父母,不可謂不孝。何必自苦如此,子試思之。」 02.《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祇是如今人心不古,你若帶在身上,大家必譁以為怪,只好通權達變,放在手下備用罷。」 03.《清史稿.卷四二三.宗稷辰列傳》:「臣聞見隘陋,非能盡識天下之才,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權達變,為疆吏所倚重。」 04.《說唐》第四八回:「今念先生與李藥師係同窗好友,故特差參軍一員,致達先生。請先生通權達變,速取劉武周首級,以作歸唐計,不失公侯之位。」
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近義:隨機應變
參考詞語:「應權通變、通時達變、達權應變、達權知變、達權通變」
「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