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在酒醉和睡夢中那樣醉醺醺、昏沉沉地過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過得糊裡糊塗。語出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 △「花天酒地」
01.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源) 02.宋.魏了翁〈水調歌頭.檥櫂漢嘉口〉詞:「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夢死,轉首總成埃。」 03.《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 04.宋.袁甫《蒙齋集.卷一六.勵志銘贈朱冠之》:「維今之人,甘心委靡,頑痺不仁,偷安無恥,至其極也,醉生夢死。」 05.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有人說道:『你這等醉生夢死的,那神仙大道,卻怎生得來?』」 06.《東歐女豪傑》第三回:「你不見現在那些巴結官場的、崇拜黃金的、在溫柔鄉裡醉生夢死的人嗎?」 07.《孽海花》第六回:「且說那年法越和約簽定以後,國人中有些明白國勢的,自然要咨嗟太息,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
比喻人糊裡糊塗或頹廢消沉地活著。貶義。
「醉生夢死」及「花天酒地」都有生活頹廢的意思。
「醉生夢死」側重於表達迷糊、消沉的樣子,除用來比喻生活狀況,亦可用來比喻生活態度;「花天酒地」則側重於表達荒淫、放蕩、糜爛的生活實況,不可用來修飾生活態度。 |
醉生夢死 花天酒地 ○ ㄨ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每每胸懷大志,奮發圖強,絕不願意一輩子∼,渾渾噩噩地虛度過去? ㄨ ○ 他整天三朋四友,∼,不務正業地鬼混,如何能有成就?
「醉生夢死」是用來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夠明確,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夢中。宋代大儒程頤在〈明道先生行狀〉一文中,譴責當今學者說:「雖才高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而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無法彰明,則「邪誕妖異之說」橫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聰明之士,亦因受異端邪說的蒙蔽,以致於心智無法清明。「醉生夢死」就用來比喻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說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朱子認為一般人這樣一日過一日,懵懵懂懂,對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醉生夢死」。後人在使用此一成語時,則不僅止於指生活目標不明確的情況,有時會擴大到用於指稱生活頹廢消沉,如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第三回:「你不見現在那些巴結官場的、崇拜黃金的、在溫柔鄉裡醉生夢死的人嗎?」此處所說的便是程度更為嚴重,沉湎於聲色場所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