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個,卻忽略了那個。謂作戰時不能全面防守。語本《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列傳》。後多用「顧此失彼」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 △「捉襟見肘」
01.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五.答奧村德輝書九首之四》:「特以不佞年垂八十,精力日衰,記性日拙,事多遺忘,顧此失彼,豈是行此大禮之時。」 02.明.李承勛《李康惠疏.卷一.會議事件》:「萬一羽檄交馳,巡歷、督餉二事俱急,顧此失彼,可不慮乎?」 03.《東周列國志》第七六回:「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04.清.魏源《聖武記.卷七.雍正西南夷改流記下》:「官軍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05.《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自舊壩失修,不數年廢棄殆盡,河勢愈逼愈近,埽數愈添愈多,廳員救過不遑,顧此失彼,每遇險工,輒成大患。」
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
參考詞語:「守此失彼、得此失彼」
「顧此失彼」及「捉襟見肘」都有處於困境、窮於應付的意思。
「顧此失彼」側重於無法照顧周全;「捉襟見肘」側重於短缺、不敷使用,常用在金錢的表述上。 |
顧此失彼 捉襟見肘 ○ ㄨ 一個人同時做這麼多工作,難免會∼,應該讓大家一起分擔。 ㄨ ○ 這些日子他花費太大,還不到月底就已經∼了。
「顧此失彼」原作「守此失彼」。薛道衡(西元540∼609),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後因論時政,及隋煬帝妒其文才,被殺。隋文帝開皇八年,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他的地方,無法全面防守。後來「顧此失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作戰時不能全面兼顧;亦用來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出現「顧此失彼」的書證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五.答奧村德輝書九首之四》:「特以不佞年垂八十,精力日衰,記性日拙,事多遺忘,顧此失彼,豈是行此大禮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