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情起伏不定,驚惶不安。
(一)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語或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 (二)或七之上,或八之下。形容普通而不出眾。※語或出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
(一)01.《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源) (一)02.《朱子語類.卷一二一.朱子一八.訓門人九》:「聖賢真可到,言話真不誤人。今人被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 (一)03.《水滸傳》第二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卻只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一)04.《紅樓夢》第九一回:「薛蝌此時被寶蟾鬼混了一陣,心中七上八下,竟不知是如何是可。」 (一)05.《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那老頭此時心裡已是七上八下,萬緒千頭,再加上女兒這幾句話,不覺急得酒湧上來,把一張肉紅臉,登時連耳朵帶頭頰,彆了個漆紫。」 (一)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只有那惲來在旁邊聽得呆了,自己也不知是歡喜的好,還是不歡喜的好。心裡頭好像有一件東西,在那裡七上八下,自己也不知是何原故。」 (二)01.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欽之慚云:『也只三平二滿文字。』貢父熟視笑曰:『七上八下人才。』」(源)
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
近義:心神不定、六神無主、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忐忑不安、惴惴不安
參考詞語:「七上八落」
「七上八下」的「上下」是指「忐忑」,「七、八」是形容它的紛亂不定。在漢語的詞語結構中常以七、八嵌在名詞、動詞間,多表示「多」、「雜亂」之意,名詞的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腳」,動詞的如:「七零八落」、「七拼八湊」。「七上八下」一語見於宋代《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意為忐忑不安。語錄記載:有人問禪宗大師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意思是說:禪宗主張佛在眾生,那像狗這種畜牲到底有無佛性?趙州的回答並不一定,有時說「有」,有時說「無」。大慧普覺禪師就引這個例子來告訴有心向佛求證悟的人,要隨時把這例子拿來參究,直向內心去求答案。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毫無滋味,在此當頭,千萬別退卻,因為這是即將體悟的時候。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如果沒有一切心思,哪需要佛法來度呢?心裡紛亂難安,不就是體悟佛法的機緣嗎?這裡的「七上八下」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的意思。 + 「七上八下」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形容普通而不出眾。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在趙令畤《侯鯖錄》卷七提到一段故事: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曾經奏章評論劉攽(ㄅㄧㄣ)的姪子仲馮。有一天,劉攽遇見了傅欽之,就說:「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傅欽之感到慚愧,回答說:「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文字。」劉攽細看了之後,笑著說:「我姪子真的只是個普通人才啊!」原文中的「三平二滿文字」和「七上八下人才」是對仗。「三平二滿」也是宋代常用詞語,例如宋.辛棄疾〈鷓鴣天.莫殢春光花下遊〉詞:「百年雨打風吹卻,萬事三平二滿休。」也作「二平三滿」。「三平二滿」的意思也是普普通通,所以可以和「七上八下」相對。但是這種「七之上、八之下」的用法,後世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