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語出《文子.上仁》。
01.《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源) 02.《後漢書.卷二六.韋彪列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03.《樂府詩集.卷四三.相和歌辭一八.楚調曲下》:「安貧樂正道,師彼莊周。」 04.《晉書.卷九一.劉兆列傳》:「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 05.《宋史.卷四四四.陳師道列傳》:「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
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參考詞語:「好道安貧、守道安貧、安貧守道、樂道安貧」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