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獨當一面」。見「獨當一面」條。01.《三國志.卷五六.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朱桓》:「今寇虜尚存、王塗未一、孤當與君共定天下、欲令君督五萬人專當一面、以圖進取、想君疾未復發也。」
參考詞語:「獨當一面」
此處所列為「獨當一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載、漢初名臣張良本來是韓國的公子、韓被秦滅亡後、張良本欲復仇、但起事失敗、於是改名換姓、隱居在下邳。秦末、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張良擔任劉邦的謀士、為劉邦策畫平定天下大計、被封為留侯。在楚漢相爭多次戰役中的某一次、劉邦戰敗、退兵至下邑。軍隊停止行進後、劉邦從馬背上一躍而下、氣憤地對張良說:「如果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氣、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之地給他。你認為誰可立此功勞?」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原是楚的悍將、而且與項羽向來有嫌隙、另外彭越與齊王田榮也正準備起兵反項羽、所以英布與彭越二人應該願意做這件事。至於您自己所領的將官中、我看唯獨韓信可以受託付、承擔這樣的大事。如果您要分地、分給這三個人、他們應該可以助您攻下楚國。」劉邦聽了之後、便設法使這三人為他征戰、他們果真也立了大功。而當時張良給韓信的評語是:「可屬大事、當一面。」後來「獨當一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某人可以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