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文質彬彬

ㄨㄣˊ ㄓˊ ㄅㄧㄣ ㄅㄧㄣ
  1. 文采和實質均備,配合諧調。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語出《論語.雍也》。
    [例]不論是就談吐或舉止,他都算得上是一位文質彬彬之士。

文質彬彬

ㄨㄣˊ ㄓˊ ㄅㄧㄣ ㄅㄧㄣ
  1. 文采和實質均備,配合諧調。語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唐.王勃〈三國論〉:「文帝富於春秋,光膺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籍,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鏡花緣》第一五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質彬彬,極其清秀。」也作「彬彬文質」。

文質彬彬

ㄨㄣˊ ㄓˊ ㄅㄧㄣ ㄅㄧㄣ

作為一個君子,必須文采和實質均備,表裡一致。語出《論語.雍也》。後用「文質彬彬」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也用作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用法

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用在「舉止高雅」的表述上。&用在「文豐辭美」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文質彬彬的儀表,確實迷倒不少追求者。
  2. 看他文質彬彬,談吐不俗,是一位有為的年輕人。
  3. 喜歡的是文質彬彬的人,可不是你這種粗鹵的莽漢!
  4. 別看他平日文質彬彬,打起球來,可一點都不讓對方有喘氣機會。
  5. 一篇好文章,必定內容充實,辭采豐茂,文質彬彬才能行之久遠。
  6. 文章寫作要能達到文質彬彬,麗而不浮,典而不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辨識

近義:彬彬有禮溫文爾雅、謙恭有禮

反義:放蕩不羈俗不可耐

參考詞語:「彬彬文質

彬,音ㄅ|ㄣ。彬彬,各種不同事物配合適當的樣子。不可寫作「杉」。

典故說明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書證

  1.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源)
  2.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彬彬,朕甚嘉之。」
  3. 南朝梁.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嘗欲為之,但恨未逮耳。」
  4. 《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今古。」
  5. 唐.王勃〈三國論〉:「文帝富於春秋,光膺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籍,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6. 元.白樸《東牆記.楔子》:「文質彬彬一丈夫,千里尋師為學謀。」
  7.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卷六.畢命》:「蓋離於質者非文,而離於文者無質也。……故文質彬彬,而體要立矣。」
  8. 《鏡花緣》第一五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質彬彬,極其清秀。」

在其他地方搜尋「文質彬彬」

有提到「文質彬彬」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