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迫近之義。「日薄西山」指太陽迫近西邊的山,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語出《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後亦用「日薄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日薄崦嵫」、「奄奄一息」
01.《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精瓊靡與秋菊兮,將以延夫天年;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源) 02.《三國志.卷一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管寧》裴松之注引《傅子》:「雖貪清時,釋體蟬蛻。內省頑病,日薄西山。」 03.《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趙至》:「雞鳴戒旦,則飄爾晨征;日薄西山,則馬首靡託。」 04.晉.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05.《宋史.卷二五六.列傳.趙普》:「蓋臣已日薄西山,餘光無幾,酬恩報國,正在斯時。」 06.宋.朱熹〈百丈山記〉:「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
太陽快下山之時。&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參考詞語:「日薄西隅、西山日薄、西山日迫」
薄,音ㄅㄛˊ。迫近、接近。不可寫作「簿」。
漢代的辭賦家揚雄博學多聞,喜歡寫賦,早年最欣賞司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他的風格。後來覺得戰國時屈原的文才比司馬相如更好,但他懷才不遇,投江自殺。揚雄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離騷〉,都為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貶的憂傷而感動不已,但他並不贊同屈原自殘的行為。揚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握。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沈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