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辦法、沒有辦法可想。#語出《戰國策.燕策三》。 △「切齒腐心」、「迫不得已」、「望洋興嘆」
01.《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源) 02.《水滸傳》第一六回:「楊志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楊志無可奈何。」 03.《喻世明言.第二卷.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夫人道:『賢婿,此處非你久停之所,怕惹出是非,貽累不小,快請回罷。』教管家婆將兩般首飾,納在公子袖中,送他出去。魯公子無可奈何,只得挹淚出門去了。」 04.《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眾人都是奉承高老的,那一個不極口贊成。錢青此時無可奈何,只推出恭。」 05.《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縣也曉得他賠補得苦了,此情未知真偽,又被秀童的爹娘左稟右稟,無可奈何。」 06.《初刻拍案驚奇》卷九:「那女兒久聞得此人英風義氣,到有幾分慕他,只礙著爹娘做主,無可奈何。」 07.《醒世姻緣傳》第二○回:「晁夫人乍聞了,也不免生氣,無可奈何。」
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
參考詞語:「奈如之何、如之奈何、為之奈何、無可奈、無可如何、無如之何、無計奈何、無計所奈、莫可奈何」
「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太子丹聽了說:「樊將軍是來投靠我的,我怎能為了自己而殺了他?請你再想別的方法。」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見樊於期,告訴他這個想法。樊於期聽了後,馬上拔出利劍當場自殺。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去阻止卻已經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只有將樊於期的頭放在盒子裡封起來,交給荊軻,讓他帶去秦國求見秦王。後來「無可奈何」就用來指毫無辦法或沒辦法可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