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當仁不讓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1. 主動承擔應該做的事,而不推讓。語出《論語.衛靈公》。
    [例]大家推選他擔任會長,他當仁不讓的接受了。

當仁不讓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1. 語出《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後漢書.卷三五.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孽海花》第二五回:「不如仍請敬王出來,做個領袖,兩位老師,也該當仁不讓,恢復光緒十年前的局面。」

當仁不讓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變) ㄉㄤ ㄖㄣˊ ㄅㄨˊ ㄖㄤˋ

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語出《論語.衛靈公》。後用「當仁不讓」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義無反顧

用法

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辭。

用在「積極承擔」的表述上。

例句

  1. 為人服務、我們要有當仁不讓的精神。
  2. 大家推選擔任會長、他當仁不讓地接受了。
  3. 既然大家推舉我來當主持人、那我就當仁不讓了。
  4. 這種當仁不讓的熱血青年才應是青少年的偶像。
  5. 這個職務你絕對有資格接受、理應當仁不讓、你就不要再推辭了。
  6. 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當仁不讓、從不推拖

辨識

近義:自告奮勇義不容辭義無反顧

反義:推三阻四置身事外臨難苟免、躊躇不前

參考詞語:「當仁不遜

「義無反顧」及「當仁不讓」都有對於應做的事積極去做、不推辭的意思。 「義無反顧」側重於毫不退縮;「當仁不讓」側重於主動承擔。

義無反顧 當仁不讓
○ ☓ 為了救亡圖存、他不顧自身安全、∼地擔負起這份危險的任務。
☓ ○ 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從不推拖。

典故說明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的重要呢?因為「」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書證

  1.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源)
  2. 《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龔鮑》:「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故《詩》曰:『天難諶斯、不易惟王;』『上帝臨女、毋貳爾心。』『當仁不讓』、獨可以聖心參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與臣下議也。」
  3. 《後漢書.卷三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王望》:「今望懷義忘罪、當仁不讓、若繩之以法、忽其本情、將乖聖朝愛育之旨。」
  4. 《藝文類聚.卷五三.治政部下.薦舉》引三國魏.殷褒〈薦朱儉表〉:「朱倫、字文信、天真清亮、雅信忠篤、純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廣風俗、當仁不讓、見德思義、疏達之才、強記博聞、飛辭抗論、駱驛奇逸、誠當世之俊異、一時之秀出也。」
  5. 《晉書.卷九七.四夷列傳》:「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剛柔靡斷、取輕鄰敵。當仁不讓、豈宜拱默者乎!」
  6. 《景德傳燈錄.卷一八.福州沙宗一大師》:「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必從之請益、至若與雪峰和尚徵詰、亦當仁不讓。」
  7.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三.舒鐵雲》:「夫作詩文者、比於當仁不讓、以太白之才、而老杜尚有尊酒重論之句、況其他乎?」

在其他地方搜尋「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