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提面命
ㄦˇ ㄊㄧˊ ㄇㄧㄢˋ ㄇㄧㄥˋ
比喻懇切教誨。語本《詩經.大雅.抑》。
△「三令五申」
用法
比喻懇切教誨。
用在「告誡教誨」的表述上。
例句
- 母親的耳提面命、我時刻不敢忘。
- 我們雖然將離開學校、但是老師平日的耳提面命、將永誌不忘。
- 雖經多年、父母對我耳提面命、諄諄告誡的神情、彷彿仍在目前。
- 想當年離開家鄉時、父母曾耳提面命、告誡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 中場休息時、只見雙方教練對隊員耳提面命、希望下半場能有更佳的表現。
辨識
近義:三令五申、千叮萬囑
參考詞語:「面命耳提、命面提耳」
典故說明
《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是朝廷上的樂歌、又分為大雅、小雅。〈抑〉一詩出自大雅、相傳是春秋衛武公所作、用以自勵之詩。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受周平王賜爵、是為衛武公。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臣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在這一段詩中、衛武公表達了他對後代子孫的關心與懇切叮嚀、他說:「這些年輕人啊!還不懂得分辨善惡得失。為了怕他們迷失方向、我不僅當面告誡他們、還用手提拉著他們的耳朵、詳細地叮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我的吩咐。」後來「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從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懇切教誨。
書證
- 元.劉壎《隱居通議.卷二二.歐聖弼所作》:「耳提面命、頗有得于父師。」
-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五.答奧村庸禮一二首之九》:「前札謂耳提面命、不遺底蘊、賢弟其亦知不佞之所至耶?」
-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序〉:「理無微而不析、道無往而不貫、學無弊而不究、開卷如耳提面命、循循善誘、各極其量。」
-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結構》:「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於書者、不異耳提面命。」
- 《鏡花緣》第八四回:「姐姐主見之老、才情之高、妹子雖不能及、但果蒙不棄、收錄門牆之下、不消耳提面命、不過略為跟著歷練歷練、只怕還要『青出於藍』哩!」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