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與虎謀皮

ㄩˇ ㄏㄨˇ ㄇㄡˊ ㄆㄧˊ
  1. 比喻所謀者與他人利害相牴觸,事情必辦不成。語本《太平御覽.卷二○八.職官部.司徒》。
    [例]他財大勢大,兼之陰險殘暴,要他讓步,無異於與虎謀皮。

與虎謀皮

ㄩˇ ㄏㄨˇ ㄇㄡˊ ㄆㄧˊ
  1. 比喻所謀者與他人利害相牴觸,事情必辦不成。參見與狐謀皮」條。如:「他財大勢大,兼之陰險殘暴,要他讓步,無異於與虎謀皮。」

與虎謀皮

ㄩˇ ㄏㄨˇ ㄇㄡˊ ㄆㄧˊ

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語或本《符子》。

用法

無書證

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

例句

  1. 用在「毫無成效」的表述上。

辨識

參考詞語:「向狐謀裘、與狐謀皮、與狐議裘

典故說明

「與虎謀皮」的意思是向老虎商量要取牠的皮,皮是老虎的生命必需品,當然牠是不肯了。所以「與虎謀皮」用來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考其典源可能出自《符子》裡一則「與狐謀皮」的寓言。據載,魯定公時,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績效卓然。一年以後,定公又想授予孔子司徒一職。他告訴太史左丘明說:「我想請孔丘任司徒,不過得先問問三桓的意見。」「三桓」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孫子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他們掌握著當時魯國的實際政權,但政治主張與孔子是處於對立狀態,左丘明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同意讓孔子任司徒一職,於是用一則寓言作比喻,以勸阻定公。他說:「周朝有個人喜歡皮製的裘衣,也喜歡吃珍奇美味的食物。有一次,他想製作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衣,還想舉辦一場備有很多羊肉盛宴,於是分別去和狐狸和羊商量,希望牠們能提供毛皮和羊肉。他話都還沒說完,所有的狐狸就互相引領逃往深山,所有的羊也彼此呼叫著躲藏進茂密的樹林結果,這個人花了十年都做不成一件皮衣,花了五年也辦不了一場盛宴。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找錯了商量的對象。」魯定公聽了這個故事,立即明白如果他去和政治立場與孔子衝突的三桓商量,所得到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於是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直接任命孔子為司徒。而「與狐謀皮」的寓言故事,可能就是後來「與虎謀皮」的出處,只是把「」改成「」。除了原有的寓義外,更因老虎是種猛獸,就更強調了寓言中「找錯對象」的意思。

書證

  1. 你要去和那些橫行霸道的惡徒講道理,不啻是與虎謀皮。
  2. 他向來視錢如命,要他捐錢救濟窮人,無異是與虎謀皮。
  3. 那種人非常不講理,要他接受這些條件,有點像在與虎謀皮。
  4. 在極權國家裡,人民向政府要求自由、平等,猶如與虎謀皮。
  5. 想和既得利益者談條件要求讓步,無疑是與虎謀皮,不可能成功的。

有提到「與虎謀皮」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