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高采烈
ㄒㄧㄥˋ ㄍㄠ ㄘㄞˇ ㄌㄧㄝˋ
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後用「興高采烈」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用法
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 同學們正興高采烈地討論著畢業旅行的事。
- 姊姊結婚當天、親戚們都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婚禮。
- 每當村子節慶時、全村的居民都會興高采烈地來參加。
- 會場上聚集了無數興高采烈的民眾、不斷的發出歡呼聲。
- 每逢說起小時候得意的事、爸爸總是眉飛色舞、興高采烈。
- 今天是奶奶的九十歲大壽、來參加壽筵的賓客無不興高采烈。
- 聽說畢業旅行是要環島一周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
- 一看到臺下的老師點頭表讚許、臺上的他講得更興高采烈了。
- 奧運代表隊傳回捷報、大家當然會如此興高采烈、喜氣洋洋了。
- 當他在臺上談得興高采烈時、在一旁的母親眼閃淚光地看著他。
- 妹妹一大早就興高采烈地開始打扮、準備去參加幼稚園畢業典禮。
- 今天考了一百分、才一放學、小玲立即拿著考卷、興高采烈地跑回家。
- 這個月統一發票對獎竟然中了一千元、我們一家人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
- 球賽雖已結束、但球迷們仍意猶未盡、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剛才比賽的情況。
辨識
近義:手舞足蹈、歡天喜地、歡欣鼓舞
反義:灰心喪氣、沒精打采、長吁短嘆、悶悶不樂、意興闌珊、興味索然、鬱鬱寡歡
參考詞語:「興高彩烈」
采、音ㄘㄞˇ。神色。在古代文獻中雖有作興高「彩」烈、但現在不宜寫作「彩」。
典故說明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人。著有《文心雕龍》十卷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對後代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影響深遠。本篇〈體性〉是在討論文章的風格與作家的性情、將文章歸類成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種風格、而文章風格的形成受個人的性情影響。舉了漢、三國魏、晉各朝名家為例、如:三國魏的阮籍、為人豪邁灑脫不受約束、所以他的文章格調高遠脫俗;三國魏嵇康長得英俊有俠氣、所以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思想敏捷、所以文章流暢幽美。由此類推出、人的性情和寫出來的文章風格是相符的。後來「興高采烈」被用來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書證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源)
- 《老殘遊記二編》第七回:「老殘以為他一定樂從、所以說得十分興高采烈。」
- 《官場現形記》第一三回:「幸虧一個文七爺、興高采烈、一檯吃完、忙吩咐擺他那一檯。」
- 清.丘逢甲〈南園感事詩序〉:「前後在事諸子、暇輒為詩鐘之會……而與會者皆興高采烈、以為此樂不減古人。」
- 《孽海花》第五回:「崙樵談今說古、興高采烈、雯青只好勉強應酬。」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