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水月
ㄐㄧㄥˋ ㄏㄨㄚ ㄕㄨㄟˇ ㄩㄝˋ
「鏡花水月」之「花」、典源作「像」、謂影像。鏡中的影像、水裡的月亮。比喻虛幻不實在。#語本《遠什大乘要義問答.卷上.辯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義》。
用法
比喻空幻不實在。
用在「空無虛幻」的表述上。
例句
- 理想破滅、恍如鏡花水月、讓他唏噓不已。
- 人生在世、榮華富貴譬如鏡花水月、不必放在心上。
- 當他遭逢戰火、變成了貧民、才領會到原有的富貴、只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 一個人的理想可以遠大、但假如不努力以赴、那也只是鏡花水月、淪為幻想。
- 她像童話中賣牛奶的女孩、有許多美妙的夢想、卻都是鏡花水月、根本無法實現。
辨識
近義: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夢幻泡影
參考詞語:「鏡像水月、水月鏡花、水月鏡像」
典故說明
「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觸四種感覺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觸、風則只有觸。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來好像有實體、其實觸摸不著、只是個幻象。後來「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不實在。
書證
-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近體中.七言》:「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已。……譬則鏡花水月。體格聲調、水與境也;興象風神、月與花也。必水澄鏡朗、然後花月婉然。」
- 明.周履靖《錦箋記》第一七齣:「鏡花水月難憑取、空惹愁千縷、情蹤似可疑、芳晝蘭閨、何事深深閉?」
- 《說岳全傳》第六一回:「阿彌陀佛!為人在世、原是鏡花水月。」
- 《鏡花緣》第一回:「小仙看來、即使所載竟是巾幗、設或無緣、不能一見、豈非『鏡花水月』、終虛所望麼?」
- 《白雪遺音.卷四.玉蜻蜓.遊庵》:「三弟、我和你鏡花水月閒消遣、何必名賢勝地逢?」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