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語出《論語.季氏》。 △「土崩瓦解」、「禍起蕭牆」
01.《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源) 02.《後漢書.卷一六.鄧寇列傳.鄧禹》:「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 03.《魏書.卷一○五之三.天象志三》:「仍見者,事荐也,後代其踵而行之,以至於分崩離析乎?」 04.唐.崔祐甫〈上宰相牋〉:「孔明以分崩離析之時,事要荒割據之主,尚能恢弘王度,克廣德心,魚鱉咸若,引為己任。」 05.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卷一八.保業》:「臣竊觀自周室東遷以來,王政不行,諸侯逐進,分崩離析,不可勝紀。」 06.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下.補遺》:「乃今江北四鎮,岌岌乎分崩離析。」 07.《痛史》第一七回:「此時正是國家分崩離析之際,豈可聽其閑居!」
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參考詞語:「分崩蕩析」
析,音ㄒ|。分開、離散。不可寫作「折」。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