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語或本晉.釋道恆〈釋駁論〉。 △「迷而不悟」、「冥頑不靈」
01.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赦。」 02.《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依吾愚見,不若速回兵馬,轉達天聽,言姬周並未有不臣之心,各安邊境,真是美事。若是執迷不悟,恐蹈聞太師之轍,那時噬臍何及!」 03.《明史.卷一四三.高巍列傳》:「倘執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國之富,恃小勝,忘大義,以寡抗眾,為僥倖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稅駕也。」 04.《二刻拍案驚奇》卷八:「倘貪了小便宜,執迷不悟,不弄得功名無分了?」 05.《紅樓夢》第一一三回:「老爺太太原為是要你成人,接續祖宗遺緒。你只是執迷不悟,如何是好!」 06.《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雖是馬二供了出來,他還是執迷不悟。」
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貶義。
參考詞語:「執迷不化、執迷不改、執迷不省」
「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得不為亂。若歸順朝廷,即能轉禍為福。但若還是「執迷不悟」,與朝廷對抗,一旦大軍壓境,將會萬劫不復。此處的「執迷不悟」就是這樣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