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勤勉不懈。「孜孜不倦」指勤勉而不知疲倦。◎語本《書經.益稷》。 △「亹亹不倦」
01.《三國志.卷四一.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向朗》:「自去長史,優游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02.《宋書.卷九三.隱逸列傳.沈道虔》:「道虔年老,菜食,恆無經日之資,而琴書為樂,孜孜不倦。」 03.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二.求諫》:「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黏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04.《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芸卸妝尚未臥,高燒銀燭,低垂粉頸,不知觀何書而出神若此?因撫其肩曰:『姊,連日辛苦,何猶孜孜不倦耶?』」 05.《孽海花》第二五回:「天下仰望丰采的,誰不道是江左夷吾、東山謝傅呢!直到放了湘撫,一到任,便勤政愛民,孜孜不倦。」
指勤勉而不知疲倦。
參考詞語:「孜孜不怠、孳孳不倦、殷殷不倦」
《書經》,或稱《尚書》,相傳由孔子所編定,上記堯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時代的典謨訓誥。〈益稷〉篇記述大禹治水的事蹟。舜聽了臣子皋陶的謀議,於是也要禹說一些美言。禹跪拜行禮說:「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皋陶說:「這是怎麼說?」禹回答說:「浩浩蕩蕩的洪水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裡。我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輦,順著山間荒涼的小徑砍樹作成路標。和益一起送上生鮮的魚鱉鳥獸給人民。我疏通九大河川,讓洪水順利流入四海;挖通溝渠,引導水流入河川。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種穀物,並分送生鮮的食物給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資,互通有無。於是每個人民都安定下來,天下也太平了。」皋陶聽了就說:「唷!你說的好,我會向你學習,照著做。」在原文中,「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不懈」就含有「不倦」的意味,所以「孜孜不倦」這一完整詞形,到《三國志.卷四一.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向朗》中首次出現。另外《書經.君陳》內容記載周公死後,周成王周公子君陳去治理王城東郊的成周,勉勵他遵循周公教化人民的方法,勤勉不怠,不可貪圖逸樂而荒廢政事,原文中也有「惟日孜孜」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