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曹參繼蕭何為相國,舉事皆無所變更。#典出《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後用「蕭規曹隨」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辦事。 △「率由舊章」
01.漢.揚雄《法言.淵騫》:「蕭也規,曹也隨。」 02.《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嚮若阺隤,唯其人之贍知哉,亦會其時之可為也。」 03.明.張居正〈答宣大王巡撫言薊邊要務〉:「僕素所援用者,其人達于事理,不吐不茹,蕭規曹隨,必獲同心之濟。」 04.清.陳文述〈讀詔寄都下諸侍御〉詩其三:「刪繁就易簡,所貴精心覃,蕭規而曹隨,所宜言者三。」
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辦事。
據《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載,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也在鄉親支持下起兵加入伐秦的行列。當時劉邦的陣營中蕭何和曹參二人深得劉邦的信任與賞識。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封蕭何為丞相,而蕭何便參考前朝文獻,陸續制定出典章、制度和法令。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漢代揚雄〈解嘲〉一文即用了這句話,後多用來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