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井底仰望天空。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語出唐.韓愈〈原道〉。
01.唐.韓愈〈原道〉:「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源) 02.宋.劉克莊〈用居後弟強甫韻之九和〉詩:「詩少古風惟近體,學慚實踐謾虛談;退之未離乎儒者,坐井觀天錯議聃。」 03.《朱子語類.卷二九.論語.公冶長》:「若異端邪說,釋老之學,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義。如坐井觀天,彼自以為所見之盡。」 04.《西遊記》第一六回:「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坐井觀天、樗朽之輩。」 05.《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輩,坐井觀天,望乞恩人恕罪則個!」 06.《醒世姻緣傳》第一六回:「我喜歡仙鄉去處,文物山水,甲於天下,無日不是神遊;若鎮日只在敝鄉株守,真也是坐井觀天。」
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近義:井蛙之見、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管中窺豹、管窺蠡測、牖中窺日、甕天之見
參考詞語:「坐井窺、坐井觀」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來說明儒家道的原義,藉此來駁斥老子崇尚虛無的道。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義、道、德」的內涵下個定義:仁就是博愛的精神;義就是對的行為;循一定原則去做就是道;充實於內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仁和義的標準是不變的,道和德的解說則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如老子也講道德,但他所說的道德是拋棄仁和義的,這只是種個人的說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為天下的公論。至於老子會對仁義有所輕視,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毀謗,那是因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坐井觀天」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