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源) 02.《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 03.唐.白居易〈省試性習相近遠賦〉:「原夫性相近者,豈不以有教無類,其歸於一揆?習相遠者,豈不以殊途異致,乃差於千里?」 04.《舊唐書.卷一九四.突厥列傳上》:「聞聖人之道,無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無類。」 05.《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列傳》:「本仁本義,可以弭兵。是為齊禮,亦曰好生。有教無類,自誠而明。」 06.《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近義:一視同仁
反義:因人而異
參考詞語:「無類之教」
無類,不分等第種類。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張「有教無類」,這句話記錄在《論語.衛靈公》中。他認為施教的對象不應該有貴賤貧富的分別,只要有心向學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門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首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來「有教無類」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