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切實,加求真確。語出《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劉德》。
01.《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源) 02.《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一層一層剝削了去,到得本官就有限了;所以反不及他做這典史的,倒可以事事躬親,實事求是。」 03.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九.焦山鼎銘》:「此銘不類商器,當是宣王時臣,則已先(羅)茗香言之;特茗香實事求是,尤令人拍案稱快耳。」 04.清.譚嗣同《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卷一.金陵測量會章程》:「且此會既為學問起見,尤不應有迎送寒暄種種虛文應酬,方為實事求是。」 05.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六.邵晉涵》:「撰述又有《孟子述義》、《穀梁正義》……,皆實事求是,為學者有益之書。」 06.《清史稿.卷五○二.藝術列傳一.周學海》:「(周學海)博覽群籍,實事求是,不取依託附會。」
做事切實,力求真確。
近義:即事窮理、腳踏實地
「實事求是」是東漢班固在《漢書》裡用來形容河間獻王劉德的話。劉德是西漢景帝的第三個兒子,被封為河間王,卒謚獻,故後人稱之為河間獻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焚書後,古代書籍幾乎毀滅殆盡,劉德經常派人向民間訪求,因此蒐集到不少先秦時代的珍貴古書,與朝廷藏書量不相上下。他尊崇儒術,勤於修習禮樂,治學嚴謹,所以班固稱許他道:「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到了唐代,學者顏師古曾注解「實事求是」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由此,我們知道,劉德在做學問時,必定依據掌握到的事實為根據,以獲取正確的結論。後來「實事求是」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做事切實,加求真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