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之「途」,典源作「塗」。事情沒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語本《禮記.中庸》。 △「中道而廢」
01.《梁書.卷二五.徐勉列傳》:「夷甫孩抱中物,尚盡慟以待賓;安仁未及七旬,猶慇懃於詞賦。況夫名立宦成,半途而廢者,亦焉可已已哉!」 02.《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臣已得祁山之寨,正欲收功,不期半途而廢。此必中鄧艾反間之計矣。」 03.《西遊記》第五七回:「(沙僧)只叫:『怎麼好!怎麼好!這誠所謂半途而廢,中道而止也!』」 04.《鏡花緣》第四六回:「與其尋的半途而廢,終非了局,莫若甥女自去,倒覺爽利。」 05.《官場現形記》第五二回:「現在你世兄的意思,打算怎麼樣呢?開礦本是件頂好的事,不但替中國挽回利權,而且養活窮人不少。若是半途而廢,豈不可惜!」
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參考詞語:「半塗而廢、半塗而罷」
「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